大家好,我是小步,欢迎大家继续关注“七雄归一系列31”,也别忘了查看我主页上的系列合集。篇尾的小作文,值得一看哦!
在上一篇中,我们提到,燕太子丹因急于发动刺杀,却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,迫不得已让荆轲匆匆前往秦国。而到了咸阳,经过一番操作,荆轲终于得以与秦王嬴政面对面。没想到,到了现场,无论是被咸阳宫的宏伟气势震撼,还是被嬴政威压下的霸王气场所影响,秦舞阳这个13岁就踏上舞台的年轻剑士,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失态,直接尿了裤子。
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记载:“至陛,秦舞阳色变振恐,群臣怪之。” 在场的群臣毫无疑问地看见了这位自信满满的剑士的惊恐之色,这种反常举动自然引发了他们的疑虑。荆轲一边心中骂着“猪队友”,一边还得保持冷静面不改色,强行解释。
秦臣问:“这位兄弟,怎么脸红了?”
荆轲答:“容光焕发!”
秦臣再问:“怎么又黄了?”
展开剩余83%荆轲答:“防冻涂的蜡!”
本来荆轲与秦舞阳的合作计划是他负责辅助和控制,而秦舞阳负责高输出,两人合力,刺杀成功的希望本该颇大。但舞阳的“翻车”让荆轲不得不独自承担起这一切,任务的难度瞬间倍增。
终于,当荆轲独自面对嬴政时,“荆轲刺秦”这场戏也进入了最高潮的时刻:图穷匕首见!
好在嬴政平时练得一身好功夫,千钧一发之际,他迅速反应,站起身来就开始逃命,而荆轲紧随其后,手持匕首追赶。现场的局面也可以简单总结成以下几点:
1. 文武百官都手无寸铁,哪怕反应及时,也无法出手相助。
2. 殿外的士兵没有嬴政的命令不能入内,因此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支援。
3. 嬴政只能绕着大殿的柱子奔跑,利用走位拖延时间,争取自己能够拔出佩剑。
正当局势紧急时,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一个是医生夏无且,他果断用药箱砸向荆轲,成功让荆轲的动作迟缓了一瞬。另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侍从,他提醒嬴政将剑鞘推到背后,最终嬴政顺利拔剑,反击了荆轲。这种佩剑可不是士兵使用的短剑,而是一把长剑,影视剧里经常看到,佩戴起来威风凛凛,但由于过长,拔剑时需要较大幅度的动作。而此时,荆轲并不允许嬴政有任何的拔剑时间。幸亏侍从及时提醒,嬴政才得以反扑,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。
接下来的结局没有任何悬念,荆轲失去行动能力后彻底失去了任何反击的机会,遗憾地倒下。嬴政虽然心有余悸,但立即暴怒,命令王翦迅速进攻燕国,攻占了蓟城,将燕王喜赶到了辽东。
然而,所有的这一切,归根结底还是要归咎于太子丹——他策划的刺杀计划导致了这一连串悲剧的发生。为了安抚秦王的愤怒,燕王喜毫不犹豫地交出了太子丹的首级,虽然他做出极大的牺牲,却依然没能保住燕国的都城。
这就是《荆轲刺秦》的整个过程,史记中的《刺客列传》对这一事件的记载详细而生动。大家都知道,古文讲究简洁而有力,一段话便能浓缩一个复杂的事件,但为了理解这些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细节,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分析。然而,对于“荆轲刺秦”这一事件,《史记》却详细描写了相关人物的言辞、神态、动作,每个细节都极具画面感。这样的写法在《史记》中并不常见,可见荆轲在司马迁心中的特殊地位。
“荆轲刺秦”一直以来,学者和普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大致有两种观点:
第一种认为秦国是压迫的“恶势力”,燕国为了保卫家园,刺杀秦王才是不得已而为之,虽然失败,但依旧可歌可泣。
第二种则认为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,嬴政的强势改变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走向,燕国和太子丹不过是螳臂挡车,最后注定会失败。
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些观点的对与错,而是可以思考一下,荆轲刺杀嬴政的行为究竟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?
太子丹在说服荆轲时提到过:“若能劫持秦王,迫使他归还土地,像曹沫与齐桓公那样,是一大功业;若不能,便刺杀嬴政,促使秦国内乱,破秦之事必可成。”
这番话可以说是太子丹心中的支柱,是他与嬴政拼到底的动力。他给了荆轲两个方案:第一种是通过劫持嬴政,迫使其归还土地;第二种则是刺杀嬴政,制造内乱,进而促成合纵联盟,最后打败秦国。
首先,A方案几乎不可能实现——让荆轲在咸阳劫持秦王,岂非天方夜谭?即便设想成功了,如何确定各国分割的土地呢?更何况,秦国一旦拥有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,任何国家想要获得实质性的利益都将非常复杂。尤其是燕国,按理来说不可能从中获益。
因此,A方案不过是太子丹的一种安慰话,真正的目标是B方案——刺杀嬴政,引发内乱,使秦国失去统一力量。然而,这个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呢?从历史来看,吕不韦、嫪毐、成蟜等历史事件已经证明,秦国内部确实有潜在的裂痕。而且,从事后的历史情况来看,秦国的战斗力的确存在波动,嬴政的儿子们也缺乏雄图大略,继承人显得相对薄弱。
如果荆轲成功刺杀嬴政,秦国就能陷入内乱,六国或许能够稍微喘口气。然而,历史并不简单,若没有嬴政的主导,秦国或许会出现更具竞争力的新领袖,继续进行扩张。即便荆轲成功,这场历史大戏的结果大概率依然不会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