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首发大赛中的卧底任务,通常存在着极高的风险,且回报却远未与其风险成正比。无论卧底在哪一方潜伏,即使能顺利返回,依然无法再度被使用。一旦出现审查问题,后果往往是无法挽回的。
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,尤其是那些熟悉特工故事的读者,或许还记得一位名叫潘的优秀特工。他因为与汪某人会面时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,而在事发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。如果他没有这个污点,或许在授衔时就能站在李克农身后,享受更高的职位了。
李克农是专门对付戴雨农的,名字听起来就气吞万里。与之相比,风筝郑耀先、影子韩冰似乎少了几分威慑力,甚至还不如余则成的“峨眉峰”更具吸引力。因此,当郑耀先以“瓦吉姆”这一代号在《胜算》中亮相时,他还特意对临河保安局的局长福原解释道:“为了保密,所有间谍都有代号,什么雪狼、零五七、峨眉峰之类的……”福原听完后,几乎气得鼻子歪了,会议散后便愤怒地将文件甩向蔡梦:“这简直是哗众取宠,光是弄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!他说他昨晚一夜未眠思考案子,我看他是喝酒喝了一整夜!”
展开剩余81%虽然福原气得快歪了鼻子,但他在汉语上的水平,竟然能将“弄”读成“能”四声,证明他多年的潜伏生活,让他在哈尔滨的街头走得如鱼得水。谁能想到,这个看似普通的男人竟是个日本人呢?
福原从小就在哈尔滨长大,因此他并未得到上司川入胜的信任,甚至曾有人讥笑他:“福原死了也进不了厕所。”由此可见,福原虽然最终公开身份,成为了保安局局长,但早已被那些曾经的同僚排除在外。事实上,福原已是彻底“汉化”了五成,尽管他的上级川入和涩谷仍在掩盖“牡丹乌拉计划”的真相,导致成田裕介与七名军官的死,福原对蔡梦却表现出了对上级的失望和鄙视:“这种腐朽的味道你闻到没有?你看,我这种犯了错的人,按理该受惩罚,但现在反倒升了官,犯下的大错居然变成了功劳……”
久居东北的福原早已不再是纯粹的“鬼子”,这也是他与加藤科长和川入长官的不同之处。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,卧底若长时间处于对方阵营,潜移默化的变化便是必然。正如那句古话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福原不知不觉中也染上了不少“红色”。
韩冰潜伏在延安的经历更是典型。她已经无法分辨自己内心的归属——是红的还是白的。在她和郑耀先摊牌时,她内心充满复杂的情感:“我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甚至忘了自己原本是军统的。是你!是你让我想起了这个身份!我无数次问自己,我到底是人还是鬼,答案是——鬼……共产党在抗战中为军统出生入死,而军统则为了赶走国民党,为共产党战斗至死!表面上,你比军统更像军统;而我,居然比共产党更像布尔什维克!”
她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,为了摆脱困扰,她选择了喝下毒酒,因为她清楚自己一旦回到军统(保密局),也无法适应那里的黑暗了。她之所以寻找郑耀先,并非完全是为了完成戴笠交给她的任务,而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内心的解脱。她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坚定的“红”人,而是一个处于深深矛盾中的半红半白的存在。
若郑耀先的“军统六哥”身份在延安被揭穿,韩冰会毫不犹豫地开枪将他击毙——一方面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,另一方面则是本能的反应。她清楚,一位英雄背叛了自己,任何心理斗争都无法阻止她做出这一决断。事实上,韩冰毫不手软地击杀过许多同类,这种冷血的特质也让她在“风筝”中的形象显得尤为鲜明。
同样,郑耀先在《风筝》中展现出来的残忍手段,连戴笠都不禁为之震撼:“郑耀先没出声,接过手枪换好弹夹,随手插入枪套。‘这老六够狠。’远处看刑的戴雨农眉头一皱,掏出洁白的丝帕轻轻擦去额头上的冷汗,‘溅了一身血,居然连眼睛都不眨。’”为了完成任务,卧底有时不得不对自己的同胞下手,而陆汉卿对郑耀先也明确表示:“你是军统的王牌特工,戴笠的八大金刚之一。你心狠手辣,人人都想要你命!你算算,死在你面前的,几个是你自己人?”
郑耀先一直渴望恢复“人”的身份,但因任务的需求,他只能一直充当“鬼”。时间一久,他的“鬼气”也开始加重,袁农甚至从未看得顺眼他。顶级特工,往往能够做到与任何人交谈都能保持各自的身份,但时间长了,哪怕是最精明的卧底也可能会迷失自我,分不清人是人还是鬼,话是人话还是鬼话。
韩冰逐渐被“红色”染透,而郑耀先却表面一片漆黑。即便他们回到原来的阵营,心中已然难以回归初心。郑耀先即使和陈国华、马小五一同公开身份,也会发现自己所秉持的行事方式无法被接受。比如他教马小五“谈恋爱”,虽然机巧,却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。而韩冰则毫不掩饰地揭穿周志乾的身份,对宫庶与延娥冷嘲热讽,这份仇恨,显然不是装出来的。
橘子生长在淮南为橘,生长在淮北却为枳。像郑耀先和韩冰这样的卧底,回到原本的阵营后,无论他们如何努力,也永远无法洗清潜伏身份的嫌疑。即便他们的上司陈明(原型可能是军统东北区副区长陈旭东)见了他们,也会问:“弟(妹)儿啊,你到底要卧几个底?”
卧底最终的身份,是不容改变的。像影子般,只有在光照下,物体才会显现,影子的黑暗永远是不可避免的。风筝失去线时,飘向何方,连它自己也无法知道,更不用说掌控方向。
风筝与影子,虽看似不同,但实则互为存在。而郑耀先与韩冰的最终对话,除他们两人外,没人知晓。而这一段话,也注定成为永远的谜团。
各位读者,不妨思考一下:如果你是钱副部长、陈国华,或是戴笠、毛人凤、叶翔之,你会如何安置“归队”的郑耀先和韩冰呢?特工的真正自我与假面具之间,常常难以分清,他们一旦迷失,便再也无法找回自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